国际研究揭示全球气温持续攀升恐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锐减
2025年8月25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题为《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将长期削弱土壤微生物多样性》(Rising Global Temperatures Reduce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over the Long T
2025年8月25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题为《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将长期削弱土壤微生物多样性》(Rising Global Temperatures Reduce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over the Long T
还记得2020年美国西部山火吗?旧金山被烟雾遮得严严实实,1000万英亩土地付之一炬。《自然》研究算出:野火烟雾每年 “杀” 4 万美国人,影响还滞后 3 年,气候变暖还会让污染变本加厉。
立冬已至,寒冷的冬季拉开序幕。然而今年冬天的气温似乎与往年有所不同,网络上流传着"今年冬天可能是史上最暖冬天"的说法,让人不禁好奇,这是真的吗?大家好,欢迎观看本期的一档国学,接下来一起看看。
天气、气候变化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目前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气候变暖。气候变暖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产生活,更是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最新研究显示,土壤微生物的二氧化碳排放并不会仅仅因为气温升高而增加。相反,研究者发现,微生物需要额外的碳源和营养元素才能显著提升其代谢和二氧化碳释放。这一发现从根本上挑战了科学界关于气候变暖如何影响土壤二氧化碳排放的既有假设。
9月11日夜间到12日,我国又迎来新一轮强降雨过程,部分地区又遭极端暴雨突袭。有关统计显示,全球范围内,强降雨,极端暴雨发生频率正越来越高。暴雨如注,冰雹倾泻,闪电劈落,这些极端天气听上去像电影场景,但它却越来越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加拿大北极海域近日出现外来物种入侵的迹象。一项国际联合研究显示,致密纹藤壶这一原分布于欧洲及太平洋的物种,其遗传物质首次在北极高纬度水域被检测到,标志着该区域生态屏障因气候变暖而削弱。
全球多年冻土区土壤储存着大量氮素,其动态变化影响植物生长、有机质分解和温室气体排放等生态过程。快速气候变暖可能打破冻土生态系统氮输入与输出过程之间的平衡,导致土壤氮库发生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反馈效应。此前,学术界对气候变暖情景下多年冻土区土
开花是植物有性繁殖的关键过程。开花物候变化不仅关系到植物的繁殖成功,还可能深刻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大量控制实验与长期观测已经表明,气候变暖能够显著改变开花物候;而且,不同物种的响应往往表现各异。这种差异可能打乱物种间的开花时间重叠格局,进而
都不是,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真正的头号杀手,是你我都见过、拍过的小东西——蚊子。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蚊子每年通过传播疾病,间接导致70多万人死亡。
今年夏天太邪门了,全国各地全乱套了。内蒙古下暴雨下到水漫草原,郑州地表晒到能煎鸡蛋,四川重庆热到空调厂商连夜加班。气象台老是放红色预警,这都成家常便饭了。中科院的魏科老师说,这不是老天爷闹情绪,是气候真的开始变坏了。
今年夏天,太阳仿佛格外暴烈。北京街头的行人像躲避枪弹一样躲着阳光,柏油路蒸腾着热浪,每一口呼吸都带着灼人的温度。在希腊雅典,40度高温下,古剧场遗迹旁,游客猝然倒在滚烫的石板地上;北美大陆之上,高温穹顶笼罩,城市如巨大的蒸笼;在印度,连一些植物也熬不过这酷暑,
“最近总有人打电话来,说河边冒出来好多福寿螺,繁殖速度仿佛开了挂,我们也头疼。”在昨天举行的长三角植物保护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环保研究所副所长袁永达“叹起了苦经”。
研究显示,全球极端暴雨天气可能成为“新常态”。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大部分地区极端降雨事件发生频率更高、强度更大。我国的降雨趋势也在悄然变化。近50年来,年平均降水日数总体下降,小雨日数减少13%,
近来,全球多地气温超过40度,暴雨等极端天气也愈发频繁。Knowledge magazine的文章指出,气候变化不仅影响天气,还在危害着我们的眼睛健康,尤其是高温和紫外线暴露,可能会导致白内障等眼部疾病。然而,这一健康风险常常被忽视。对于在室外工作的群体,如外
最近听说茅台那边不太好,股价掉了挺多。我看新闻说他们家卖得最好的酒,去年第四季度销量掉了18%,股票价格也比年初便宜了四分之一。电商平台数据说现在买茅台的人里,40岁以下的年轻人不到一成,这数据挺吓人的。
5月28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自然》)在线发表了题为“Air pollution modulates trends and variability of the global methane budget”(大气污染影响全球甲烷收支的趋势和年际变
今天的你可能正盯着窗外的大雨发着呆,想着“这鬼天气怎么还不放晴”;而就在我国最北的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气温飙到了31.7℃,成为全国当日最热的地方。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彭书时研究组与国内外多个研究机构合作,分析了大气甲烷浓度的站点观测与飞机航测数据。研究发现,自1980年代以来,北半球高纬地区大气甲烷浓度的季节振幅呈现减弱趋势,而副热带及热带地区的季节振幅却显著增强。这一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差异为解析全球甲
当17级超强台风“摩羯”以58米/秒的风速撕裂海南文昌时,被连根拔起的行道树和扭曲变形的广告牌,成为2024年气候异变最触目惊心的注脚。这场创下“史上最强秋台”纪录的灾害,不过是广东今年气候异常清单上最新的一笔——前汛期降水超常年54%、北江百年一遇洪水提前至